| |
区域:总站
类别: 漫话张家口 人气指数:38711 发布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2-16 |
|
张垣记忆:发现黄帝城(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五集纪录片
总策划:王亮郑丽荣
策划:常毅峰王江
撰稿:陈俊杨莉
编导:陈俊
涿鹿矾山镇四堡村出土板瓦地券,证明这里过去叫阪水村。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从城外看仍然有十几米高,城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夯筑城墙时固定夹板的插孔,城墙底部宽约10多米,顶部宽约3米。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间长宽约500多米,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
第一集
古城传说
古城内早已被开垦成了农田,几十年来,让当地百姓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在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明显带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像铲子,有的像板斧,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呢?还有那些残陶碎瓦,更成了当地农民耕作的障碍。所以每年播种的季节,他们都要用耙子先将这些石头砖块清理一番,多少年过去了,好像总也清理不干净。同时,当地人都盛传古城里有宝物。这种传说,是源于五堡村村民李增怀的祖上,解放前在古城里发掘出几麻袋银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
解放前,李增怀的祖上在古城里有一块自耕地,有一年春天,他家里雇用的长工在耕地时翻出了几块生锈变黑的铁块,长工觉得很奇怪,地里怎么会长出铁块呢?收工的时候,他就拿了一块回去准备向东家问个究竟。傍晚,长工回到村里,李增怀的祖上见到了长工拿的这块铁块,端详了半天,把铁块往墙角一扔,说:“一块黑石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然后又对长工说:“那块地既然不好耕就先歇几天,乡里正在赶庙会,你也去看两场戏吧。”长工听了这话喜出望外,向主人道了谢便于当晚回家去了。
等长工走了以后,李增怀的祖上连夜带着两个儿子,到长工发现“黑石头”的地方挖了起来。经过一夜的挖掘,李增怀的祖上挖到了几麻袋银锭,从此以后,李增怀祖上一夜暴富,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大户人家。虽然,李家发财的故事早已成为往事,但从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减少了它对村民们渴望一夜暴富的幻想。所以,在古城挖宝,村民们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小孩也经常三五成群地到这里寻寻觅觅,希望有意外的惊喜出现。
这一情况,在1957年10月,引起了河北省文物部门的注意。于是,他们派出考古调查队前来考察。考古队的来临更增加了这座古城的神秘气氛,当地人盛传“挖宝的人来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都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个究竟。
考古队经过勘查,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确定了几个点开始挖探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发掘,从古城里发现了许多古代人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有:石镰、石磨棒、陶纺轮等;而属于生活用具的有:陶豆、陶罐等。同时在城内中部的塌陷处还发现了板筑墙,板筑墙的厚度约20厘米左右,在城内北部还发现了许多砖瓦碎片。根据这些发现,考古队于1957年11月3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条消息,这在中国考古界和历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篇消息的标题就是《在“黄帝城”遗址里发现的……》。专家们根据古城里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断,这座城,也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代涿鹿城———也就是当地百姓传说的黄帝城。
涿鹿城,这是一座怎样的城池呢?相传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都城。如果这座城真的是黄帝的都城,那么史学界苦苦找寻的华夏文明的根就有了源头。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连年相互征战、祸害百姓,而当时的统治者神农氏炎帝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时,黄帝部族在这场兼并争霸战中迅速崛起,许多诸侯都归顺了黄帝,但炎帝不服。因此,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在一个叫阪泉的地方展开争霸战,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与黄帝结盟。此外,还有一个实力更加强大的部落集团———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首领叫蚩尤,蚩尤在历史上传说是个骁勇善战的战神。炎帝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与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炎帝无力与蚩尤对抗一路向北逃亡,蚩尤紧追不舍追赶到涿鹿一带,炎帝无奈只得向黄帝求救。于是,黄炎部落联合与蚩尤率领的士卒在涿鹿之野展开了决战。经过长时间激烈的较量,黄帝战胜了蚩尤,并将蚩尤擒杀于冀中之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随后,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了符契,诸侯们拥戴轩辕氏为天子,并尊称他为黄帝,黄帝在涿鹿山脚下建起了都城。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涿鹿城仅见于史书记载,而涿鹿城的地望几千年来众说纷纭,始终是一个谜。甚至连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否真的发生过,都成了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房立中(国防大学学者):“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战争,这两场战争规模很大,这两场战争,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氏族林立的这么一个局面,开始了走向民族融合,所谓上下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就是从黄帝时期拉开序幕的。”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房立中为了写作他的代表作《论战争》,就曾多次到涿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年研究,他坚信黄帝是信史,帝都在涿鹿。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毫无疑问地发生过,而且影响久远。
房立中:“涿鹿大战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战例,我们在编军事史的时候,就把这个战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战。你像咱们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彩陶,夹沙彩陶,就是六七千年以前的,有些甚至上万年的,随便找一个东西就是三千年五千年的,咱们这儿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黄帝就在这儿呆着没到别处去,咱们也不能那么狭隘。这个率土之滨,莫非王土,都是当时黄帝统领的土地。所以,这个黄帝可能活动在好多地方,活动在很大一个范围,但是这块一定是黄帝打仗的一个地方,这个司马迁绝不会说错的。”
据司马迁记载,当时黄帝的势力范围东面到达东海,西面到达甘肃一带,南面到达江淮,北面到达内蒙古大草原,而涿鹿是他统治的中心。所以,历史上一直把涿鹿这个地方,视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那么《史记》中提到的黄帝首都、会盟的釜山,甚至涿鹿、阪泉,这些显赫一时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今天的涿鹿县,就是《史记》中记载的涿鹿吗?
王北晨,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为了揭开帝黄、炎帝、蚩尤的历史之谜,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曾多次到涿鹿县考察。他根据史料记载,在涿鹿大地上寻访黄、炎、蚩时代的历史遗迹。如今他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的这篇《涿鹿、阪泉、釜山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王北晨教授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发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全国只有一个涿鹿县,位于上谷郡内。上谷郡,就是今天河北省宣化县,宣化县距离涿鹿县仅有40公里。当时上谷郡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查上谷郡由来已久,战国时属于燕国的管辖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仍然设上谷郡。到了汉代,同样沿袭了秦的旧制。
赵育大,原是河北省涿鹿县文化局局长,王北晨教授几次到涿鹿县考察,就是由他陪同的。十几年来,赵育大对黄帝、炎帝、蚩尤的历史之谜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王北晨教授的学术观点,他是认同和赞赏的。
赵育大(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北晨教授根据汉代上谷郡所管辖的几个县分析,他认为汉代的涿鹿县,位于今天涿鹿县东南30公里处的矾山镇三堡村,也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古城的地方。而今天的涿鹿县在汉代称下洛县,但这两个县当时都归上谷郡管辖。
特别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他在总结了历代的史书典籍之后,根据山川水道的位置,对黄帝的各处史迹记载得更加准确完整。郦道元在《水经注》第十三卷漯水篇的涿水条下记载:涿水出自涿鹿山,东北流向,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在涿鹿山下建起了都城。涿水向东流又与阪泉水合,然后折向东北汇入漯水。漯水,就是今天的桑干河。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北晨教授对《水经注》的这一记载,曾多次到涿鹿县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他了解到,尽管过去的一些地名有所变化,但当地的水系、山川基本未变。因此,他在五万分之一的现代地形图上,标画出了当地的水系与古迹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