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域:总站
类别: 漫话张家口 人气指数:34435 发布作者:张家口日报
发布时间:2008-2-16 |
|
赵育大(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北晨教授认为,既然汉代全国只有一个涿鹿县,那么,作为汉代朝廷史官的司马迁,考察的就应该是上谷郡的涿鹿县。而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五帝本记》,还专门到涿鹿县进行过考察,这个在《史记》上都有明确的记载。”
王北晨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考证,根据山川水道的位置,确认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的这座古城,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涿鹿故城,也就是黄帝城。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涿鹿故城,从黄帝以后,到了春秋时期,在长达2000多年时间里不见史书记载,直到公元前320年才在《竹书纪年》里提到。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20年间,燕国攻打赵国,围攻浊(涿)鹿,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前往浊(涿)鹿救援。这里说的浊鹿,就是汉代上谷郡的涿鹿县,这也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次出现浊(涿)鹿这个地名。而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记》,是在公元前9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距离黄帝时代将近3000年。在这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涿鹿这个地名是怎么被传承下来的?又如何确定这座古城就是黄帝城呢?要回答这些疑问,只有一种科学手段,那就是借助考古发掘,做进一步的探索。
1997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根据31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要求,委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涿鹿故城再一次进行考古发掘。李珺受命担当这次考古发掘队的队长。
李珺(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我带着十几个人进驻现场以后,首先在当地作了一些走访和调查,当地老百姓对于这座古城很崇敬,都说它是黄帝城。有些人还从黄帝城里挖到了一些陶片、瓦罐什么的,但那大多是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东西,这样我们就感觉压力很大。”
史书记载和百姓传说,都认为涿鹿古城就是黄帝城,1957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也这么认为。但是,李珺担心,这次发掘如果找不到黄帝时代的遗物该怎么办呢?
李珺:“我搞了这么多年考古,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任务这么明确,几乎是在完成一个政治任务,这使我感到责任重大。”
李珺肩负着这样一个重大的使命,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将十几个人分成几个小组,一部分人在外围进行调查;一部分人在城内逐片逐段地对古城进行全面地会诊,甚至对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也不放过。经过几天勘查他们发现,古城内外由于村民们开垦种植了庄稼,古城遗址损毁严重,许多有价值的考古信息也遭到了破坏。尽管如此,考古队在十几天的调查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
李珺:“我们来了以后,几个组分别对古城内外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采样,力求对这一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我们在古城东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文物;但在古城南下七旗村附近,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和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据此李珺初步推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战国,涿鹿古城附近都有人类生活和居住。这在当地一些民间人士搜集到的文物中也可窥见一斑。特别是逐鹿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提供的一件文物,它的完美程度,让考古队着实感到惊讶!
赵育大:“1996年我在黄帝城周围做文物普查,走到一个村,这个村叫下沙河,在黄帝城南三十公里的地方,到这个村访问啊,老乡告诉我一个姓李的家里有一块石头呢,我就去看,我一看这东西,非常惊讶!非常精美的石器,我然后就用一千块钱就把这个东西收回来了。”
这件文物经专家鉴定,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叫石钺,距今约5000年左右。钺,在古代是王权的象征。但是,像这个钺似乎很特别,它的一端是龙的头,而另一端则是鸮的脑袋,按照赵育大的分析,这也许就是黄帝时代的权柄。
赵育大:“鸮呢,是东夷集团的图腾的一部分;这龙头呢,是黄帝他的图腾。这个东西啊,大约在五千年左右,那就是说,黄帝统一了天下以后,合符釜山,各路部落首领尊黄帝为天子,这以后出现的这个东西。所以,这个东西是一种什么,融合的文化,统一的文化。”
考古队根据十几天来调查摸底了解到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弄清涿鹿古城的起始年代,也许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它的历史面貌。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在城内的东北部选择地层保存比较好,土层堆积比较厚的地方布置探测点,分别在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区域挖八条探沟,探沟面积根据土层结构而定,大小不一,从6平方米,到20平方米不等。通过钻探及发掘,根据地层所反应出来的情况,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秘密渐次地呈现出来。他们通过地层的切面分析,最上面的耕土层厚10-30厘米;在耕土层下面是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即灰土层,这是当时人们生活留下的最直接的证据,灰土层厚达60多厘米。
李珺:“根据探坑剖面的地层和它里面所包含的器物残片可以看出,这些陶制品大多有绳纹、压印纹和弦纹等,根据陶制品的形制和特点可以判断,这是典型的战国时期的器物。而且,这里边包含的遗物种类、密集程度都十分丰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城延续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当时的人口也比较密集,目前在北方地区像这么大规模的古城还不多。”
特别是在第八探坑里,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这一发现使考古队喜出望外。这座墓的墓葬形制是土坑竖穴墓,墓坑长约2.5米,宽约1.5米,深2米左右,墓里的随葬器物略显简单。但墓里随葬的三件陶器,却引起了考古队的重视。因为,在这三件陶器中,有一件陶鼎。
李珺:“鼎,在商周时期作为一种礼器,规格是很高的,只有帝王或是贵族才能随葬鼎,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这座墓里出现鼎,确实让人费解。”
李珺根据墓葬里出土的一鼎二豆的器形、材质和纹理图案判断,这座墓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是男性,死亡年龄大约在30-35岁之间。他究竟是王,还是贵族呢?
李珺经过查阅历史典籍发现,在战国时期,涿鹿归赵国管辖。《竹书纪年》里记载,公元前320年,燕国起兵攻打赵国,首先攻打的就是赵国的北方重镇涿鹿。赵武灵王得报以后,亲率大军从邯郸出发,长途奔袭500多公里,前往涿鹿抗击燕军,燕军被迫撤退到了勺梁。从赵武灵王对涿鹿的重视程度看,涿鹿对于赵国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不然赵武灵王不会亲自带兵,从首都邯郸出征救援。那么,当时镇守这座城池的将领又是谁呢?
李珺:“我查阅了许多史书,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但是,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也许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就是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开放时代,西周时期许多严格的礼仪制度已经被扬弃。”
因此,李珺判断,这个墓里出土的陶鼎,很可能就是一种象征,或者是代表一种希望,希望死者来生称王显贵。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队获取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李珺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这些文物大部分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因此,他初步判断,这座城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也许就是它的兴盛时期。但是,它究竟建于何时,从这些出土文物里却无法找到答案。要寻找这座城起始年代的证据,就得到它的关键部位:城墙里去寻找。
几天来,李珺围绕着城墙进行仔细地观察,有一段西城墙已被当地村民挖去了半边墙体,在城墙裸露出的剖面上,李珺发现了夯筑城墙时留下来的穿柱孔,夯层一层一层的十分明显。同时,还发现了许多镶嵌其中的陶片、动物骨渣和料浆石等遗物。因此李珺分析,当年夯筑城墙的填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就地挖掘的生黄土,另一个则是前人生活遗留下来的灰土。
但是,仅凭这些信息和目前所掌握的情况,仍然难以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因此,考古队在总结了前一个月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思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解剖城墙。通过解剖城墙,揭开这座古城隐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真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