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域:沙城
类别: 漫话张家口 人气指数:33558 发布作者:张家口
发布时间:2008-2-16 |
|
M75号墓只有一具骨骸,仰身屈肢,头偏向右侧,那件玉猪龙就放在墓主人颈部。李珺根据墓主人的形体特征和牙齿磨损状况判断,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当李珺对这个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便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谢飞。
谢飞:“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这一发现非同小可,这说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张家口地区属于红山文化圈。如果红山文化正像苏秉琦先生说的,是黄帝部族创造的文化。那么,这就为黄帝战炎帝与黄帝战蚩尤,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也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考古队在姜家梁墓地,不仅发现了红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玉猪龙,同时还发现了几十件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和大量的石器与骨器。多少年来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门,一直在桑干河流域寻找史前文明的历史证据,而这一次考古的重大发现,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而在另一类墓葬里考古队发现,在墓主人的头部和脚底随葬的陶器,显然是在墓主人下葬时故意打碎随葬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陶器打碎随葬呢?
李珺:“我们在发掘的这些墓里,有相当一部分陶器,是被打碎之后随葬的。这种随葬习俗,肯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特殊心理。这种现象在两河流域,也就是指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那里的哈拉夫文化中称为‘毁器’。但这里‘毁器’背后的深层原因还不清楚。”
根据姜家梁墓地出土的陶器类型,考古队将其定性为红山文化。但是,它却融入了西北文化因素,甚至是中亚地区的文化内涵,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谢飞:“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我们分析,这很可能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有关。战争是以一种激烈的方式达到统一融合的目的,那么文化生活、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随之也会被同化或者被改变。”
针对这一情况,考古队将这次发掘出的所有遗骸进行了收集,特别是能够反映人种、性别、年龄的头骨和盆骨,用绵纸精心打包然后装箱,派专人运往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和研究。考古队希望通过吉林大学的科学家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个墓地的人种和族群关系、遗传基因、社会组织、时代特征等等做出科学的结论。以便考古队更真切地认识和了解,这个墓地的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族群。
在姜家梁墓地,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除了墓葬之外,他们还发现了7处古人的房屋遗址。这些房屋遗址成不规则四方型,每个房屋遗址的面积约在30平方米左右,房屋基址均低于地面50多厘米,地面都进行过硬化处理,并有多处红烧土的痕迹,这说明古人对地面进行过烧烤,以此起到防潮保暖的效果。在墙基四周还有一些排列整齐的柱洞,而在房屋的东南角,是古人出入房屋的门道,在房屋南部的墙基下,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灶坑,灶坑经过长时间的烧烤,形成了约5厘米厚的红烧土硬壁。考古队从这个灶坑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遗物,其中有木炭、烧考过的动物骨骼,还有一些细小的石叶、石片等。
这些房屋的发现,使姜家梁遗址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复杂,也给考古队认识姜家梁遗址又出了一道难题。大家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墓葬和房屋,为什么会建在同一块台地上呢?究竟是墓葬挖在了房基上?还是房基建在了坟墓上呢?
李珺:“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房基和墓葬的关系逐渐地清晰了。从这些墓葬看,有的墓葬就直接挖在了房基上,是墓葬打破了房基的完整性。说明房基在先,墓葬在后。另外,从房址和墓葬里出土的文物也大相径庭,相互之间看不出有任何的联系。我们判断,房屋遗址和墓葬群,不属于同一个时代。”
考古队虽然弄清楚了墓葬和房屋的早晚关系,却无法确定他们各自所处的年代。因此,考古队从房屋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木炭中,提取了部分样本,准备送往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做炭14测定。通过炭14测定,为房屋遗址断代,寻找这些房子的主人。
1998年底,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把姜家梁墓地的部分人骨送到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请求他们对这些古人骨进行DNA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是中国考古界第一个建立考古DNA实验室的高等学府。当时,考古DNA研究在国际上也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是通过提取古人骨里的DNA,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对古代墓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揭示古代墓地的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结构和族属关系等等。
朱泓(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家梁的这个研究成果,应该说是我们吉林大学古DNA研究的第一份成果。当时我们是这样设计这个课题的:就是说,姜家梁墓地的埋葬制度,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可能是比较复杂的。用传统的方法我们解决不了,包括体质人类学的鉴定方法都解决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计的技术路线呢,是从这批骨骼中提取他的线粒体DNA熏那么通过线粒体DNA,来探讨不同死者之间的母系遗传学关系。”
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每一个细胞有上千个线粒体,它的遗传分子是DNA,线粒体DNA有16000多个碱基对,所以它丰富易得。特别是在一些成千上万年的尸骸中,也比较容易获取。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就是通过线粒体DNA的排序,判断姜家梁墓地的人们遗传学关系的。而线粒体DNA,是完全由母性遗传的。
朱泓:“我们假设,姜家梁墓地如果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这样的墓地的话,那么这个墓地里埋葬的不管有多少墓葬,埋葬的形式是男的女的在一起,那都没有关系,所有的这些死者,他们在母系学的遗传关系上,应该是有同一个谱系的。那么做线粒体DNA正好是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从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墓地送来的遗骸中,选取了10例人骨作为试验对象,这10个样品分别属于4个合葬墓。他们这次试验是采取聚合酶连反应(PCR),也就是DNA的体外扩张反映,扩增这些线粒体DNA。”
专家们通过DNA序列排比,发现姜家梁墓地10个样品中,有9个不同的DNA序列。这一试验结果,为探讨姜家梁墓地的社会性质,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佐证。当初,考古队根据姜家梁墓地的形制、葬俗,还有那个戴玉猪龙女性尸骸的出现,判断这是一个家族墓地,时代应为母系氏族社会。但是,这一试验结果,改变了考古队原来的判断。
崔银秋(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副主任):“根据传统的民族学理论,所谓母系氏族,就是指有共同的血缘关系的成员,生前共同生活在一起,死后要葬在同一个墓地。也就是说,如果姜家梁墓地,它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它在这4个合葬墓中的10个个体,它应该在每一个合葬墓中,他们的个体应该具有相同的母系血亲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DNA序列,要具有相同的DNA序列。”
这一结论,很快被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为姜家梁遗址做的炭14测定所证实。姜家梁墓地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而房屋遗址距今约6800年左右。这一时间段,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由此可以肯定,姜家梁房屋遗址属于神农氏时代前期,而墓葬则属于神农氏时代后期。那么,这些房屋遗址和墓葬都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李珺:“要弄清他们的文化面貌,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发现姜家梁墓地与内蒙古赤峰大南沟墓地的文化面貌相似。大南沟墓地与姜家梁墓地,在墓葬分布排列、墓葬形制、葬式葬俗、以及随葬品方面,均有相同或相近方面。”
内蒙古赤峰市大南沟墓地,正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考古学家根据大南沟墓地的文化面貌,将它们定为后红山文化。因此,李珺认为,姜家梁墓地所处的时代和它的族属关系,也应当与大南沟墓地相同。
此外,与阳原县相邻的蔚县和涿鹿多处遗址出土的陶器,也都与姜家梁墓地出土的陶器相似。这些文物的发现,说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基本上统治了燕山南北以及桑干河流域。那么,以姜家梁墓地为代表的这些古人类是怎样的一个族群呢?
朱泓:“姜家梁这批古代居民,他们的人种类型应该属于我们所命名的:叫作古华北类型,是属于古华北类型的古代居民。那这样一个结果和我们DNA分析的结果,是吻合的,是一致的。这个古华北类型他的主要分布区是这样的:在先秦时期,古华北类型居民是以内蒙古的中南部和冀北、陕北、雁北,就是山西省的北部,以这个地区为中心分布区的。”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古华北类型的居民,实际上从距今五千年前后就逐渐形成了。因此,专家们推断,古华北人种,很可能就是涿鹿大战之后,由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三大部落融合的结果。当时古华北人类生活的核心区域:在内蒙古的中南部、河北省的北部、山西省的北部和陕西省的北部地区。而他们活动的外延:东边到达了西辽河流域和下辽河流域,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以及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个范围恰好是考古学上命名的红山文化的势力范围。
为了弄清楚古华北人种的面貌,认识我们的先祖,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还受河北省文物局的委托,从姜家梁墓地选取了一个完整的男性头骨,用电脑三维成像原理,复原了他的面貌,让我们穿过5000年的时空隧道,真切地看到了我们的先祖与我们是多么地相似。
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市桑干河流域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在距今5000年前,这一地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并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目前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后岗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等多个文化类型,说明使用这些生产、生活工具的人们,曾经到达过这一地区,像这样在距今5000年前后,多个族群、多种文化同时汇聚一地,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考古界发现的仅此一地。
因此,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把距今5000年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那两次战争: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称之为两次南北文化的大碰撞。通过考古发现,这两次文化大碰撞的运动路线与交汇地点,恰似一个“Y”路线图。因此,苏秉琦先生称张家口地区,是中国史前文明两次南北文化交汇的“三岔口”,也是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双向通道。
张家口市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以北,是欧亚大陆农牧交错地带的东端起点,从上古时期,在和平年代,这里是农牧民族物质文化交流、中央王朝与北方民族交往的要冲;战争时期,这里则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这一形势从距今5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位于张家口市南部的涿鹿县,就曾经是黄帝与炎帝和黄帝与蚩尤争霸的古战场,也是三大族团走向融合的开端。如今,战争的厮杀与呐喊,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了。但是,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人文始祖,留在涿鹿大地上的故事,却从来都没有被湮没。 (全文完)
| | | | |
|
|